时下,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些企业在环保上言行不一,说是一套,做是一套。有的企业环保制度不可谓不健全,环保机构不可谓不完整,环保投入不可谓不充裕,就是很多工作落实不到位,以至于制度成了摆设。
有的企业视环保为“负担”“累赘”,对于环保能拖则拖、能哄则哄、能顶则顶,既不抓“老毛病”的治理,也不搞“新毛病”的防范。还有的企业表面上做环保的“典范”,面对上级主管部门、面对各类检查、面对公众舆论百般邀功,展示“清洁生产”的业绩,结果是名利双收;待“风声”过后,则显露出不折不扣的“污染生产”的原形,既不按环保要求生产,也不按环保要求排污,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环保失控。
凡此种种,这样的环保企业,危机四伏,危害极大,一旦引发事故后果严重。这时再来修补,虽有“亡羊补牢”之意,但毕竟已给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国家化工部部长顾秀莲与一些来自石油化工企业的代表谈及“不忘社会责任”话题时说,现在社会上对化工行业有这样那样的误解,大家应该主动地做工作。第一,要让全社会知道,化工企业不只造成污染,还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第二,所有的污染都要靠化工来治理;第三,我们应该推出一批环保搞得好企业,自己给自己正名。
这番话,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自己给自己正名”,给备受关注的化工企业一个鞭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切实履行不容推卸的责任,以实打实的措施狠抓环保,以实打实的业绩展示环保,只有如此,民众才会从内心公认企业的良好形象。
上一篇:这样的“无情”应提倡
下一篇:抓安全就要多“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