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左传》中也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寥寥数语,却点出了“安”与“危”,“备”与“患”之间的关系。
今年6月是全国第七个“安全生产月”,“治理隐患,防范事故”的主题明确地体现出了政府和企业当前抓安全工作的重点。煤矿管理者常说:“只有察觉不到的隐患,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正确对待隐患和事故的关系,治理隐患、防范事故,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态是非常关键的。
如何做到居安思危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第一,居安思危,要体现在各级领导思想的重视上。客观地讲,有些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但是,只要我们始终把职工生命安全摆在心上,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首位,大多数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有隐患、有漏洞并不可怕,怕的是麻木不仁,见怪不惊。血的惨痛教训一再说明,盲目乐观、高忱无忧是最大的事故苗头,是最可怕的安全隐患。常言说得好:“料无事必有事,恐有事必无事。”有些单位和个人,在安全形势好的时候盲目乐观、喜中忘忧,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其结果必然是问题叠出。所以,在安全生产上,我们务必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居安思危意识,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想到,把针对性措施跟上,把宣传教育搞好,把防范工作做实,才能有效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二,居安思危,要立足在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上。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只有加强对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强化其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文化素质,增强其防范意识,才能筑起居安思危的群体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痹松懈和心理上的侥幸。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树立安全来自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就要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方式,以煤矿“三大规程”、“双基”建设和质量标准化建设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操作水平、强化其自主保安意识、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质为最终目的,建立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教育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思想,使其行而有所顾虑、动而不忘条律,减少随意性,增强理智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各类隐患的发生。
第三,居安思危,要落实在现场隐患问题的治理上。煤矿生产现场条件复杂、千变万化,要切实做到居安思危、消除隐患,就需要各级管理者像成熟的谷穗那样,能够谦虚地低着头,深入到生产现场,耐心、细致地查找问题和不足。要注重严查特殊时期制度落实,严查不放心的作业人员,严查安全责任不到位、精力不集中的干部,严查不尽责的安全监督人员;要瞪起眼来抓关键、抓重点,突出顶板管理、火工放炮、辅助运输、机电管理和“一通三防”等薄弱环节;要通过狠抓综合排查圈定疑点,梳理分析确定重点,联合会诊破解难点,实现对各类隐患的主观控制;要及时认真地总结查出了多少问题,落实了多少问题,整改了多少隐患,效果怎么样,对这些问题应怎样分析,才能确保现场隐患排查的实效性,才能逐步提高现场安全生产系数。
第四,居安思危,要融入在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环境造就人”,要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对职工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要从创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结合矿井自身安全工作实际,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居安思危的思想融入到人性化、亲情化的安全宣传教育中,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抓安全、处处闻警钟、刻刻被提醒”的安全宣传氛围,形成独具矿井特色的安全理念、安全愿景、安全管理模式,不断拓展群众安全文化范畴。通过安全文化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职工把预防作为上上之策,善于小中见大、小题大做,做到见微知善、防微杜渐,达到规范操作行为、积累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为矿井实现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创造有利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