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扫描

2009-02-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对照“三个代表”的精神,企业搞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就是认真落实“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就安全管理工作而言,由于事故发生的不可预见性或随机性较强,各级管理层普遍认为压力很大。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就要建立起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扭转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使安全管理工作处于主动、可控状态。

    常言道,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也使人们对待安全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的行为受思想的支配,不同观念下人们对安全的管理方式不同。如早期的人类安全人认识是宿命的,其方法是听天由命被动承受,求助人类主宰——神灵的保佑,结果是在自然和人为的灾难面前束手无策。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类的安全意识始终停留在经验论的水平上,如采用“亡羊补牢”手段,其实只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应对方式。上世纪初至中叶,人类的安全认识进入了系统论阶段,在安全管理方法上充分考虑人、机、环境等综合要素,主张采取工程技术硬手段与加强管理的软手段相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出现,人类的安全认识开始进入本质论的阶段。以超前预防的安全管理思想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从人与机器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入手。

    许多企业在与安全事故斗争的经历中,总结和创造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如宝钢结合企业特点经常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和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等,都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预防、控制和杜绝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很有特点,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有效的超前预防必须靠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实现。目前钢铁公司正在按照国际通行安全管理原则,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借助国际先进经验和科学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自身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实现企业安全、职业健康的有效管理。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这个管理标准表达了一种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进行控制的思想,也提供了按照这种思想进行管理的一整套方法。它不局限于个别隐患或职业危害,也不局限于单一的标准,而是从系统的、战略的角度,指导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程序及组织,并达到持续改进和提高。标准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个广泛适用的职业安全管理模式。

    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应以务实的态度正确认识各类事故的发生。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可以把生产过程看作是一个能量转换和做功的过程,当能量在做功的过程中出现了违反人们意志的异常能量逸散时,就可能产生事故。当逸散的能量对物做功时,就产生设备事故,对人做功时,则产生人身伤害事故。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质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就越大。

    正常情况下,企业在生产活动中,进行生产的同时必须约束和控制这些能量及有害物质,使之不能发生危险、危害后果,否则就是失控。失控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或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三个方面,并且相互影响,它们的发生和出现频率带有随机性,很难预测。因此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加大主观控制的投入,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前期控制系统,才能杜绝失控,杜绝危害的发生。

    “设备故障”在生产过程中时常发生,而且是一种随机事件。企业应该加强设备管理,建立设备检修管理台帐,通过定期设备点检、维修保养、技术攻关以及对故障原因的分析总结,使多数故障在预定期间内得到控制。同时,掌握各类故障的发生规律和故障率也是防止故障发生并造成严重后果的重要手段。

    “人员失误”是引发危险、危害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人员失误在生产过程中也是常见的,同样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意外行为。如冷轧厂前几年的几起工亡事故和工伤事故,都带有较典型的违章行为。所以企业要加大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员工充分熟悉各自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程,加强安全生产检查,严肃处罚各种违章行为。员工也要提高安全意识,提高生产技能,在安全方面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严格按岗位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杜绝违章行为的发生。

    “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的重要因素。我们讲管理,不在于管理的方式和数量,关键在于质量,即要注重管理的有效性。一些原来视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规定,如不与实际相结合,教条地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或者不考虑员工作业程序的可行性,缺乏针对性地制定管理规章,其效果肯定不会好,甚至还会出现从业人员(现场操作人员)无所适从的尴尬困境。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多深入现场制定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尽一切可能为员工创造安全可靠的生产作业环境,实现本质性安全。

    同时,在创建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重视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危险控制工作。标准要求首先识别企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包括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然后评价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确定危险程度,判断是否处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并根据这些结果,制定降低危险的优先顺序以及控制危险的措施,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常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客观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非安全因素,因此还需要发挥全员的作用,创建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多管齐下,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