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从“邻避”效应看安全生产

2009-11-2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山脉有一条自然的燃烧带,这里灌木丛生,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火灾,无数的住宅曾被大火吞噬。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把住宅建在灾害多发区域?这缘于一种人类对风险评估的“邻避”效应:如果威胁尚未在我们周围发生,就会在心里降低对威胁的评估,甚至出现更糟的情形――对危险视而不见。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可以叫做“眼不见、心不乱”。

  想想看,“邻避效应”在我们身边不也普遍存在吗?各种大大小小的火灾、爆炸、车祸等安全事故,不断在全国各地上演,其原因也往往极其相似,每一次大的事故过后,都在社会上引起一次警醒,但时间不长,就被人们抛在脑后,日趋疏忽、随意,根本意识不到危险隐患正在累积,直到再一次发生事故。为什么严重事故不能在人们头脑中引起反应?曾获诺贝尔奖的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 卡内曼研究表明,当某一地区的威胁在我们头脑中埋下可怕的影像,但随后正常生活继续,刺激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日常生活的感情判断,而不是合理的逻辑来评估风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干燥山区,即使许多人知道每年都会发生大火,但优美的风景使人们相信,发生火灾的风险极低,根本不会在我们身边发生。

  “邻避”效应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安全事故正是因为人们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危险离自己“远得很”,“怎么会碰巧发生在我身上?”,因为嫌麻烦而放弃各种安全措施和制度,等到事故真的发生在身边,才后悔不迭。也因为忽视威胁是人的“本性”,解决这一问题不能靠个人的自发醒悟,必须由政府部门从理性角度,经常性地宣传防范安全事故,警钟长鸣,在每个人心中绷紧防范之弦,防止麻痹大意;同时,强制性地落实安全措施,让人们不得不远离危险。比如像酒后驾车、不系安全带,尽管全国范围内每年都有因此引发的大量车祸,但日常生活中仍有许多人很不在乎地选择了“冒险开车”。“邻避”效应折射出了我们头脑中安全意识的漏洞和盲区,值得引起我们重视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