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大学时候,有一本书将习惯(habit)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三者的混合体。知识是理论性的观念,指点我们“做什么”以及“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愿则是“想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细细想来,这三项正是确保个人行为安全的法宝。可见要想抓好安全工作,就得使这三项要素缺一不可,就得让习惯来守住安全的底线。
先来说说习惯三要素之一的“知识”吧。毋庸置疑,知识是指导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钥匙,所谓的“艺多不压身”也许就是最好的见证。然而怎样才能利用习惯中的“知识”来确保安全工作的正常呢?看来就得从学习入手。这里的学习囊括了理论知识、岗位技能、安全知识、自救知识等等。其实,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主因驱动、外因施压两种方式。所谓“主因驱动”即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人生在世必须获得最基本的两种能力,即:保证自身安全的能力和掌握基本生活的能力,在这两种能力的驱使下,人们就潜移默化地发自内心去获取知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不难看出,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去学习各类知识来保障自身的安全能力是守住安全底线的首选。
所谓“外因施压”更多的体现在一种社会责任性上来。因为,一个企业要想强大、要想发展就必须依托员工安全能力建设来强固基本。在抓安全工作之中,大多数企业选择了传统的“习惯”做法,方式有三:一是扩大安全教育范围,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从新员工入厂时强化其对安全责任心的认识,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将责任心教育放在安全教育中第一位的,同时还要进行厂纪厂规教育和有关专业特点的安全知识教育。并且将教育内容也及时更新,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思想,通过班前班后会强调、安全活动日、安全生产会议、事故现场分析、案例分析、安全技术交流等方式开展好“终身安全教育”活动。二是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对新职工要进行应知应会知识培训,所有员工都要根据专业分工进行安全规程和有关操作规程的培训,而且培训工作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任务。当前,各类学科技术更新都日新月异,技术培训更不能忽视。三是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强化员工在消防安全、防洪防汛、防中毒等各类突发事件中能具备一些基础的自救能力,来提高企业自身的整体安全工作能力,极大限度的减少各类损失。由此可见,于公于私,从抓安全工作的本质来看,习惯中的“知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谈谈习惯中的“技巧”。技巧是指“如何做”,“怎样做得更好、更安全”。在获取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知识后,还要具备掌握足够技巧的能力。没有技巧的指导,在安全工作上只能导致或是“有勇无谋”或是“机械的遵章照搬”现象的出现,对出现的紧急情况不能很好的利用自身能力进行处理;也又一部分职工工作中只知道按照规定和某些人的指挥干活,不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了解现场某些操作的关键环节和使用技巧的益处,轻则会出闹剧,重则伤及自身与他人。当然,值得指出的是掌握技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靠长年累月、无数次的锻炼、模拟而积累的,所谓“熟能生巧”正是这个道理。
记得在观看一次消防演习时,安全员在对参加人员详细讲解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时,有一名员工很是不认真,他满以为拔掉安全销子、拿起灭火器喷向火就可以了。等到他具体操作时,却没有掌握关键的两个“技巧”,站在上风口和对准火源的底部,结果是火没有被扑灭,干粉被风席卷他一身,幸好没有吹进眼睛,不然......幸好是次演戏,要是真的发生火灾,诸如此类的“突击人员”去灭火,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可见,要保证个人安全、确保财产安全、提升安全工作,靠的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学会各类技巧,在一些关键的时候会享受到作为良好习惯的要素之一的“技巧”会带来终身收益的,那时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而悔恨终生了。
最后,分析一下习惯中的“意愿”。与“知识”、“技巧”相比,意愿则是“想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更多的体现是一种无形的“软因素”,是他人无法左右的一种主动因素。细查安全工作的本质,最根本的是做好人的工作,然而作为安全工作的核心“人”的意愿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们自身的缺点和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足和错误都会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暴露出来,但关键的是要有改掉错误、增强自身能力的决心并付诸与行动。要从内心深处要成一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习惯。其实,想做好安全工作是人人的共同愿望,但光靠想也是不行的!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如下自身不利因素:一是思想上的疏忽或麻痹大意。某些生产人员对工作中的安全措施其实是非常熟悉的,他知道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知道工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却忽视了对作业钱的风险评估与分析,没能从本质上“意愿”上消除不安全因素,发生事故后分析才知道,问题出在没有对细微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性格上的缺陷。有些人平时就马虎、鲁莽、懒散,这种不良性格都可能造成事故。这些人往往遇到事情不深入分析,单独处理问题能力有限,还不愿意听从他人提示,工作或操作中怕麻烦容易走捷径。三是心理和生理弱点。大量统计资料表明,由于环境突变、家庭失和等因素引起的心理失去平衡或酗酒、恐高症、眩晕症、过敏体质、反应迟钝等生理原因都可能造成事故。四是想到了但没有做到,也就是有了“意愿”但没有付诸行动,其结果只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毕竟事故隐患总会见缝插针,在不经意之间就会侵蚀、考验安全工作的全面性。所以要做好安全工作,就必须想成一种既能想到又能做到的良好习惯。
安全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习惯却始终左右着人们的志向,如何使安全工作做得全面、到位,就必须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养成一个具备“知识”、“技巧”和“意愿”并付诸行动的良好习惯,从基础做起,让习惯守住安全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