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从传统文化看安全

2010-02-2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久远而深刻的影响。现代安全文化破土而出,方兴未艾,从某些古代经典传说和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其带来的人们对安全的重新审识和深层次的思考。

  扁鹊行医

  扁鹊,战国时医学农,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说:“大哥医术最好,二哥与他相比稍稍差了一点,我是最不好的一个。”魏文王奇怪地问道,怎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扁鹊是一位了不起的名医。

  扁鹊解释道,大哥治病,在病人刚刚显示病状而未察觉时就去医治,所以不大为人知道;二哥治病,能够在病人开始有病状时就去医治,名声不过只在附近传开罢了;而我治病只是在病人病入膏肓时才会针炙、汤药治病,所以名声传得很远。

  扁鹊回答魏文王多少有点谦虚的万分,仔细想想扁鹊的回答,对于安全管理者来说不无启迪。扁鹊谈到治病救人的道理,其实这种先知先治的思想更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我们常提到安全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一个出色的安全管理者,需要具备像扁鹊那样先察先觉的素质,不是因为狠抓安全管理出名,而是提前做好防范出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管理工作,在不利于安全的症状还未出现征兆就已经提前采取措施,这种管理模式虽然不像以前大刀阔斧抓安全管理,但是却是保障安全生产最为有效的高层次的管理方法。

  这么说并不是强化安全管理工作不可取,只是强调,作为一名安全管理者,在抓好安全管理的同时也要多在预防、防范工作上下功夫。对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征兆,要早发现,早预防,对待隐患整改不能心存侥幸,得过且过,思想麻痹,不能养虎成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利于安全生产的现象,其实就是管理者缺乏先察先觉的素质及相关的能力所致。抓安全管理工作既要对症下药,也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我们只有像扁鹊那样治病,先发现趋势,不等形成苗头就采取措施,才能更好的把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抓好。

  一名安全管理者要想具备这种素质,就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不是把工作当成职业来做,而是当成一种事业来完成。有了这种为安全生产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有了这种意识再去提高能力,有了能力又会促进意识的形成,有了这种良性循环,作为一名安全管理者,才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企业的安全工作在这种良好势头的促进下,也会出现令人欣慰的局面。

  亡羊补牢

  成语亡羊补牢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出了差错,只要及时进行补救,就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知错能改,并进行预防,这是这个成语揭示的哲学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出现一点差错是不可能的,做好与做坏的差别在于对待失误的态度。有的人能够吃一堑长一智,有的人却无视失误、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出现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亡羊补牢,避免事故的重复性发生。

  亡羊补牢是预防的哲学,就在于其揭示的哲学道理重在预防。如果没有防范措施,相同的教训还会发生。从众多生产安全事故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在这些事故中有的是同一个企业再次犯了同一错误;有的是不同企业犯了同一个错误。这些重复性事故的出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未能重视预防措施的落实,无论自己的事故还是人家的事故都未能引以为鉴,亡羊而不补牢!

  安全管理的发展史已经有百年历史,如何实现安全生产在国内外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重视预防的科学。我国的安全管理研究虽然起步很晚,但是先哲们却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借鉴,亡羊补牢的故事和其揭示的管理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经验。

  尽管时代在进步,工业化生产越来越复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但是只要我们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预防工作做好,就可以实现安全生产。

  用好亡羊补牢的预防哲学,就需要我们能够做到警钟长鸣,把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杜邦公司提出的“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管理理念就是亡羊补牢的预防哲学具体应用的体现,在落实预防问题上,存在两个层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管理实效和预防事故发生的作用。其一为就事论事的事后预防行为,这种行为是落实预防措施的初级阶段,即出现事故才去实施预防措施。这种预防措施虽然可以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但是预防滞后,只是在事故教训面前采取被动措施。企业如果总在事故面前慢半拍,面对新的问题还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把预防措施落实好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在安全生产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可能出现的失误,避免事故的发生,即把预防工作落实在本质化安全层面,以此避免事故。安全科学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即安全系统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方法就是要求实行预防超前的管理,以此实现本质化安全。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同样的道理,事故也不会关注在生产环节没有缺陷的企业。如果我们的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好预防为主的大文章,把预防超前管理落实到位,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去消除生产环节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我们就可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最高境界。

  疱丁解牛

  古时,有个人想学一门任何人都学不会的绝技。他几经打听之后,最后选择学屠龙之技。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几经磨练,终于把濒于失学的绝学全部学会。学艺成功之后,此人想一展绝学,可是无论他走到哪,都没找到可屠之龙,绝技永远都没有了用武之地。

  倘若当初此人学的是杀猪、宰羊之技,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找到施展绝技的机会。而疱丁却从实际出发,练就了另一种绝学。《庄子•养生主》载,疱丁为文惠群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疱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此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

  屠龙之技术本没有错,错在脱离了生活。没有生活的支持,再好的绝技也没有什么意义。疱丁解牛不过是杀牛,再普通不过了,因为牛的普遍存在和疱丁勤学苦练,使得疱丁练成快速解牛的绝技,名垂青史。由此联想到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呢?有关企业希望找到一种类似于屠龙之技的管理方法,使企业从此走向平安之路。千学万学,不断学习人家的经验,改变企业的管理方法,从而造成企业学来学去最终未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学习人家的经验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生搬硬套,不切合企业自身实际,很容易落得个学习屠龙之技的下场。

  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法是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方法,就像疱丁解牛,认准了方向,不断在实践中探寻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实现游刃有余的境界。从疱丁解牛身上,我们懂得了抓好安全管理工作要从务实开始,只有在务实中不断练就适于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也许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也能像疱丁解牛一样做到游刃有余!

  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大家所熟知,孟母一而再,再而三搬迁,从侧面反映了环境对一个人影响的重要性。与之相应的俗语、成语也有不少,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由此联想到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类似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管理效果。

  很多从事安全管理的管理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企业抓安全管理工作严时,违纪违章现象比较少,一旦稍有放松,违纪违章现象就会不断增多,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其实这种现象是恰恰是企业整体大环境对职工个体影响的最为直接的表现,这种现象也与心理学中的破窗原理相吻合。

  企业在抓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这种不利影响为企业安全工作埋下的隐患,同时这种影响也有着放大效果,如一滴水滴入油锅,影响一大片。有句俗话说,吃螃蟹看大家。在违章守纪氛围好的环境下,职工出现违纪违章现象就相应比较少。一旦企业形成一个不好的工作氛围,职工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利于安全生产的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具有复制性,会一直复制给新来的职工或复制给表现好的同志,使企业违章违纪现象成为普遍现象。

  影响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因素尽管有许多方面,但是这种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方面。企业处理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安全工作是否能够有效得到保障。安全管理工作最怕出现一个看一个现象,这种现象表现最为明显在夜间的劳动纪律。夜间在人体生物钟的影响下,人表现出比较迟钝的反映和较弱的自制力,这时如果有个别人睡岗,得不到有效地制止,会一直影响到每一位职工。如果这时企业能够确保劳动纪律督察到位,避免出现违纪现象,也就不会形成共性现象。

  企业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是要在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环境上下功夫。企业要从制度规范和监管到位上双管齐下,杜绝逐渐形成的不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环境的形成,以此避免出现影响安全生产工作的大环境的形成。当企业的违纪违章现象成为共性时,企业也应对自己的管理工作进行好好反思,找出其失误的地方,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才能有效管理好安全生产工作。

  以上的故事但愿能够给一些企业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