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的“千天效应”是指煤矿在顺利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后,开始走下“下坡路”,很少煤矿能达到2000天或者3000天乃至更长,尽管有的煤矿实现了更长的安全生产周期,但大多数煤矿仍然没有逃过“千天效应”。那么,“千天效应”难道是一种“魔法”?,致使一些煤矿在实现了安全生产1000天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发生各类事故,重新开始了新的安全周期计时。笔者认为,要克服和避免安全生产的“千天效应”,关键在于管理的心态要摆正,管理方法要科学,管理手段要有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个“千天”乃至更多的“千天”。
安全生产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专家,所以,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谈,能谈的是,如何立足本职,扎扎实实的抓落实,这才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各类安全管理经验,很多是大同小异,能够借鉴的不多,形成这个局面的与当前的“新八股文”有直接关系。因为“新八股文”总结的安全经验大多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来写,比如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加大投入、科技保证、全员重视等,因而,其实煤矿无法从先进矿的管理上学到经验,先进矿也因为没有更好的总结自己的经验,盲目乐观,在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后,忙于请新闻单位总结报道自己的成绩,因而在成绩面前发生了新的事故。这些都是“千天效应”所产生的后果。从这个角度上说,重视安全生产的“千天效应”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的煤矿总数约为26000个煤矿,(小煤矿约为23500)。煤矿数量多,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矿总数。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实现安全生产(无死亡事故)1000天以上且“六证”齐全有效、采用正规采煤方法、采煤工作面淘汰木支护、监测监控系统运行正常、生产能力在9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井工)共有787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24处,地方国有煤矿245处,乡镇煤矿316处,其他经济类型煤矿2处。
从统计数据来看,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的矿井,占所有矿井总数的比例3%左右。数字也反映了我国的煤矿现代代进程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安全管理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今年二月份,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第十督查组在向湖南省政府通报2日至8日对该省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督查情况时,督查组组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彭建勋以六个“没想到”,表达了他们对湖南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忧虑。第一个令他“没想到”的是,湖南局部地区矿井密度过大,布局严重不合理。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的一条不足3000米长的山沟,竟然有10对煤矿,开采面积最小的仅有0.0278平方公里。第二个“没想到”就是个别国有煤矿早就应该淘汰的设备还在用。去年以来国有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上升态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第三个“没想到”就是应该关闭的矿井竟大多没有关死关严,资源整合矿井普遍存在停而不整现象。第四个“没想到”是湖南煤矿超层越界情况竟如此严重。第五个“没想到”是湖南一些煤矿不仅普遍采用落后的采煤方法,还不严格按规程操作,现场管理极其混乱。第六个“没想到”就是矿工生活条件如此之差,寒冬腊月还有人住在简陋的工棚里。
由六个没有想到,引申到安全管理上的差距,我国每年煤矿伤亡事故的损失大约15亿元,也就是说,由于伤亡事故,全国煤炭系统减少收益15亿元。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往往是事故发生后所产生的巨大负效益对企业效益的冲减才体现出来的,所以安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有机率性和时滞性。这就使得从事煤炭生产的业主心存侥幸而不进行安全投入(追加成本),如能维护生产而不发生事故,则企业的效益会更好。
笔者认为,煤矿实现安全生产1000天后,却很快出现事故,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好大喜功,在取得的成绩后,沾沾自喜,放松了安全管理,自己产生了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是“最好”的心理。由于有了这种心理,必然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在媒介上宣传自己的管理经验,而没有做到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势必造成事故的再次发生。
二是实现了安全生产1000天后,由于在安全管理上取得了成绩,管理者有可能得到提拔重用,由于人事的更换,管理方法也随之变化,安全管理人员的调整不可避免,因而安全生产的周期不是继续延长,而是缩短。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有“断层”。其根源有3个层面上的问题。1、领导干部的问题。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主宰着矿长的管理行为,在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和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方面,考虑生产经营的多,顾及安全问题的少。重利益经安全,细化规定,实现人、机、物最佳结合状态。2、现场管理不到位,有的工人和干部明知故犯。从事故调查中,经过对事故直接责任者的询问可以发现,出现违章行为,违章者很清楚自己的行为是违章的,认为这样做一是省事省力,存在侥幸心理,见别人这样做没有发生事故,得自己这样做也不会发生事故,殊不知60%的事故发生是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而死亡事故的发生90%则是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3、个别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思想松、纪律松、管理松”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安全工作抓得不实不细,对井下的问题心中无数,往往讲得多,干得少;浮在上面的多,下井的少;不能严格执行“三不生产”原则,导致劳动纪律松驰,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时有发生。过去一直坚持比较好的质量标准化工作也出现较大滑坡,使安全生产失去可靠
基础。是重形式轻实干。一些单位虽然经常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但是口头上说得多,细致工作做得少;布置工作多,检查落实少;表面文章多,真抓实干少。有的领导干部即使到现场,但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不多,发现问题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据某矿井口信息中心反馈的信息,一位领导月下井10次之多,但所查到的隐患没有重大隐患,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是没有查到隐患,还是没有到现场,也还是有重大隐患不写,这也只有他本人知晓了。4、有的煤炭企业技术管理混乱,业务保安工作落实不够。一些矿井的许多重大
隐患和问题长期存在,有的甚至从一开始设计时就存在和留下了安全上的隐患,在生产过程中又迟迟得不到整改。
三是煤矿工人安全培训滞后,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职工素质普遍较低。煤矿事故多发和技术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暴露了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差距。以山西3。28事故为例,新招工人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佩戴的自救器形成虚设,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但是不带就罚款300元,损坏了也是300元,有的工人甚至于不知道井下不准带明火,不准吸烟,大量生产一线的工人,特别是农民工,他们是伤亡事故中受到伤害的主体,但是他们当中一些人也往往是伤亡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煤矿一线职工中80%以上为农民协议工,他们文化基础差,招工到矿后仅仅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进入采掘一线,部分职工连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措施都不了解,自主保安意识相当淡漠,不具备起码的抗灾害能力。
四是重处罚轻教育。据调查,有些单位片面强调经济制裁,甚至以罚代教,以罚代管,图简单省事,不善于解决来自生产中影响安全生产的思想障碍,不能紧紧把握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思想动向。重静态轻动态。据调查,一些单位总是热衷于就事论事等静态式的常规方法,而不是从动态信息入手,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处理系统,及时捕捉不安全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认真吸取教训。
重事后轻事前。据了解,一些单位做亡羊补牢的多,抓预防控制的少。安全好的单位,很难查出不安全因素,但是一出了事故后,处处都是不安全隐患。未出事故的单位,即使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方也不一定在乎;发生事故的单位,似乎到处都是隐患。
要实现更长的安全生产周期,笔者认为,煤矿需要解决的四大安全监控问题:大部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设备落后及老化。虽然已经有部分国有大中型煤矿对这些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安装了新一代数字化的监控系统,但是,大多数煤矿还在使用老式的设备和机器,因而,会出现安全生产的隐患,如果不定期、按时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就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经信息化改造的监控系统和新一代数字化监控系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井下环境。不少煤矿监测监控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改造,并没有考虑到井下实际情况,虽然达到了大量数据采集、实时传输、处理和显示等功能,但是,其设备本身也对井下环境有着严格要求。例如,煤矿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核心所在,也是环境最恶劣、人员和设备移动最频繁、事故多发的场合;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系统无法统一使用,造成了监测工程中的数据漏报、系统间无法正常通信等问题,导致了安全隐患的出现;新的传感器技术并没有完全应用到井下检测中。以瓦斯检测为例,现有的煤矿瓦斯监测装置多采用电化学方式,这种方式对化学元件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电化学的元件的使用寿命只有几十小时,需要经常更换,才能保证监测信息的正确性。一旦瓦斯巡检员没有定期更换,就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安全生产千天后易出问题的实际,笔者建议: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企业必须对安全生产负责,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企业的义务。二是要大力加强安全培训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安全管理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必须深入持久地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要使各级领导、企业法人、生产经营者和广大职工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和安全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三是按“三不放过”原则严肃处理事故责任者。四是细化规定,实现人、机、物最佳结合状态。第一,制定人的素质标准、岗位责任制、作业(工业)标准、劳动时间标准、动作标准(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和劳动纪律,促使工人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努力使工作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第二,明确规定机器设备的选择条件和方法,机器设备维护保养修理的标准,以及更新改造,保持设备的新度系数。第三,明确生产所用的各种材料的选择和接收规定,如限用材料的品种、规格和质量的规定,验收规定,使用量的规定以及物料运送、存放、剩料返回、旧料复用等制度。第四,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种、不同作业环境,规定不同的作业规程,并有检验的项目、标准、方法等,保证生产系统内的每一个工序、每一个岗位都有章可循。五是完善安全生考核体系。切实把本质安全和长远安全管理形成一个体系,避免安全管理的短期行为,克服投入不足的问题,克服以罚代管的问题。
上一篇:好人主义不是好主意
下一篇:他,用心谱写安全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