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改建及检修的)煤气管道,其计算压力等于或大于105Kpa应进行强度试验,合格后再进行气密性试验。计算压力小于105Kpa,可只进行气密性试验。引自《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 6222—2005)
2006年的春天,我受命去协调一家生产区食堂新敷设的焦炉煤气管道送气工作,管道直径108mm,管道长度200m,专管专线,沿途没有任何其他取气用户;除了末端放散及排污口外,也不存在任何可能导致煤气泄漏的附属设施。我想,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气源这头打开阀门,再打开灶房顶的煤气放散,用煤气置换管道中的空气,稍微放散一下,用防爆筒取气做爆发试验,只要能点燃且不发生爆鸣声就OK了,整个过程超不过10分钟,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拉一根水管浇浇花坛那样容易。
然而,临走时老厂长(当时兼任我们煤气防护站长)再三地叮嘱,一定要做“气密性”试验,还逼着我把气密性试验的计算公式及参数默写了一遍才放手。我硬着脖子往外走,一遍还嘟嘟囔囔,老爷子真是越活越胆小,怪不得梁启超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少年胜则国胜”,看来人一老,就不免瞻前顾后,墨守陈规,缺乏进取精神。
牢骚归牢骚,我还是要求送气单位按照“气密性”试验的程序进行操作。
在这里有必要把“气密性”试验简单介绍一下:就是采取适当的手段,使被试验的管段处于理论密闭状态,向其通入压缩空气或氮气,当管道内气体压力达到规定值时,即停止通气,记录管道内压力及温度数据,使其密闭静置于规定时间(一般为2小时)后,再记录其管道内压力及温度数据,然后把两次所得的数据和2小时的时间参数,代入一个特定的计算公式,得出泄漏率,如果小于1%(按照我们的工况)则合格,否则则不合格。
压力升到规定值后,我量了管内气体温度,记录了气体压力,又对了时间,宣布试验开始,就跑到办公楼里懒洋洋地坐着,觉得时间过得真慢,又觉得“煤气规程”和老领导一样的迂腐,甚至考虑和用气单位商量着把试验时间缩短上一半,肯定“应天顺人”。
突然对讲机响了,那边呜哩哇啦地绝不是兴高采烈,说什么压力降了快四分之一。我一下子从椅子上蹦了起来,瞅了瞅表,才刚过了20分钟。这就纳闷了,一根光溜溜的细管,两头封得严严实实,气都跑那去了,难道瓮里还走了鳖不成。考虑到温差造成的热胀冷缩,我对现场说,再等等,希望看到“奇迹”发生,只要能稳住或和降得不太厉害,试验还是有可能成功。
然而压力并不因为我的“宽容”而“痛改前非”,依然毫不迟疑地稳健下降。不要再幻想了,必然发生了严重泄漏!我气急败坏地让人把整个管线上的焊缝用肥皂水抹了一遍(在产生泄漏的地方会吹起小泡泡)。果然,立刻有消息传来,一节地下管道上有一条焊缝没有焊牢,气就是从那里跑的。原来,由于受道路、建筑的实际影响,所有行经那段路的蒸汽、水、气管道,都必须因地制宜地从地沟中穿过,然后再攀上管道支架重新架空敷设,我们的焦炉煤气管道自然也不例外。
问题是焦炉煤气一旦在地沟中泄漏,将会和空气混合成混合性爆炸气体,地沟本身已经形成了相对密闭的空间,如果遇到点火源,因为此地处于交通要道,要是有上下班工人往地沟里扔下一个烟蒂,或者过往汽车排气管的火星,或者其它我们无法预料到的点火源,都会轰地一声产生爆炸,那么道路上的行人车辆、附近的电厂锅炉,110千伏变电站,都要遭殃,其后果想都不敢想。我曾经见过西安莲湖区下水道沼气爆炸的现场,整个路面都被掀了起来,其威力大得怕人。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这直径108mm的短短一小截煤气管道,闹的事绝不比直径3.4米的大煤气管道小。
到现在4年过去了,一本薄薄的“煤气安全规程”都快被我翻烂了,书中每一个条款,对我来说都是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老厂长的“多次一举”的故事,我也常常讲给员工们和新来的安全员们听。
我告诉他们:也许我们的职业,也许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多此一举”。
上一篇:馋嘴狐狸与安全冒险者
下一篇:绸缪应在未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