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幸福公式中的安全内涵

2010-07-15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续的、稳定的幸福感觉,包括你对你的现实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你对自己的生命的质量的评价,是指你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全面肯定。 如果我们把幸福指数中等式的两边都用安全的元素来替代,是不是也能得出一个安全指数,进而评价“安全感”。某种程度上,安全与幸福也着天然的联系,安全是幸福的最低底线,如果没有安全感,人们的幸福感就无从谈起,即使有,也是一种不人道的、被边缘化的错觉。

    先天的遗传因素可以看作是安全制度、经济政策、民族性格、人文传统等内容,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孕育”社会安全状况的天然特质,安全的特质正是“脱胎”于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一个独特的安全体系。同理,安全也需要后天的环境来培育,如经济发展水平、法治环境、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不同的发展程度都影响一个社会的安全水平。这是一个相互“博弈”、相互制约的过程,往往表现出连锁性的反应,不安全状况的出现往往表现为社会各类矛盾的集中爆发、秩序的沦丧、平衡的破坏;良好的安全状况则有自我修复的功能,不断强化体系中的各项环节,积极地进行整合,甚至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进化。而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可以深层次地认为是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立足于事前预防,着眼于长治久安,具体表现为安全监管人员树立强化安全稳控的积极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兼顾的执行力的集中体现,而最终能反映在各类指标的评价体系中,监管过程中可以比照着各项指标有针对性地作出预判,进而优化、完善。

    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也是人们对于现有稳定秩序的肯定,更是不遗余力积极维系的动态平衡,在实际监管过程中需要很严格的措施来维护安全的环境和与之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正因如此,我们要进一步地从公示中汲取一些安全管理的“营养”,引导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安全感受,认可社会各个层面的健康运行和对保障安全质量的肯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