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回放
2008年7月21日15时32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矿务局那读煤矿发生特别重大透水事故,造成3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989.8万元。那读煤矿设计能力为3万吨/年。1996年12月被右江矿务局兼并,1997年开始改扩建,2007年核定生产能力19万吨。该矿矿长在事故发生前4个多月已不在岗,由矿党委书记、常务副矿长主持工作。该矿采用双斜井单水平开拓,安有一套KJ90安全监控系统,采用倾斜或走向长壁式全部冒落采煤法,爆破落煤。矿井周边有废弃小煤矿老窑积水。
2008年7月21日白班,该矿入井人数为99人。11时40分,掘进一队在4304工作面的中间巷与第三切眼的交叉处发现水流突然增大,随后该矿通知4301工作面及其它作业地点撤人并进行排水、观察水情。半个小时后,出水点水量减小,已撤到安全地点的工人又返回作业地点正常作业。下午15时32分,正在4304中间巷的掘进工区副区长突然听到‘砰、砰’两声巨响,接着透水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后,42人自行升井,57人被困井下。
抢险救援工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的指挥协调下,围绕“保电、排水、通风、救援”的工作主线,紧张有序开展抢险工作,现场克服了瓦斯超标、巷道坍塌、井下积水和煤渣淤泥阻塞、搜救空间狭窄等重重困难。事发当晚20时30分,21名被困矿工陆续被成功救出;截至8月5日14时30分,36名遇难矿工遗体全部找到,救援工作结束。
二、事故原因剖析
该矿四采区4304工作面风巷第三切眼,掘进导透老空区积水,导致采掘区域被淹,造成作业人员死亡。
认真剖析还有:一是那读煤矿和右江矿务局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违反《煤矿安全规程》组织生产,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混乱,没有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该矿在4304工作面违规开掘3个切眼,没有实施探水措施,前两个切眼掘进都因透水而停止施工,随后又在距第一个切眼30米处重开切眼,在发现透水征兆的情况下,未按规定撤出受威胁区域的作业人员,仍在相对较低的4301回采工作面组织生产;在7月21日事故发生前,没有认真分析水量变化的情况下通知已经撤到安全地点的作业人员返回作业地点恢复生产,致使本次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二是地方市政府有关部门履行职责不到位,对右江矿务局和那读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行业管理不力,组织部门对市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重视不够。三是地方市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到位。
三、专家点评
切实做好矿井水害防治工作,按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真正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投入、加强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按照治大隐患,防大事故的要求,进一步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重大隐患分级管理制度,使隐患排查日常化、制度化。进一步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煤矿主要负责人变动情况下,更要及时做好工作安排,防止煤矿主要负责人长期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