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事故抢救情况的了解、查看相关系统的设计和管理文件,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
面深入的分析,基本查明了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瓦斯爆炸;事故分析;煤矿
1 事故区域概况
某日7:32左右,某矿二号采煤工作面发生了瓦斯爆炸重大事故,死亡4人,重伤2人,轻伤1人。该工作面上部已回采完毕,为三角煤回收的残采面。煤层倾角50°~60°,煤厚2~6 m,煤层下窄上宽,属于急倾斜煤层,高瓦斯区域,瓦斯绝对涌出量3.72m3/min,相对涌出量为20.77m3/t。
二号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见图1。运输斜巷坡度为25°,采用搪瓷溜槽自动溜煤;2台11kW局部通风机向采煤工作面送风;在东一石门内安装低爆开关和2.5l kVA干变向工作面2台127V煤电钻供电;回采点和回风流各装1台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传感器。
2 相关系统设计及实际情况
工作面采用斜坡采煤方法。落煤方式为打眼放炮、爆破落煤,钻具为煤电钻,人工操作,支护方式为木支架梯形支护,巷道断面5.9 m2。采用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放煤时利用挡矸闸防止采空区内顶底板矸石串出。工作面及联络巷采用局部通风机送风的方式,设计风量为670 m3/min,实际供风量约为480 m3/min左右。采区供电由中央变电所至—620m水平采区变电所,电压为380V。采区主干线为D50 mm2橡套铜芯电缆,分支为D35mm2橡套铜芯电缆供局部通风机、干变、充电使用。工作面电源由采区变电所180 kVA变压器引一电缆到工作面。
设计及管理要求坚持使用捡漏继电器、煤电钻、电照明和信号综合维护、坚持使用瓦斯和风电闭锁。实际供电系统,局部通风机即使不开,也能启动和关闭第二部刮板输送机和煤电钻,另外煤电钻变压器综合保护装置(其功能为煤电钻不启动,其供电电缆不带电)已损坏,由KSGB—2.5干式变压器代替。瓦斯监控系统(KJ95型)于3个月前安装,正常运行,工作面设置了2个瓦斯智能探测器KGJl6(见图1),工作面作业点的瓦斯智
能探测器仅声光报警,不控制任何电源。工作面运输巷的瓦斯智能探测器除声光报警外,还能控制第1部刮板输送机的电源。两探测器每2min采集1次数据,传输至地面调度室。
3 物证勘察结果及相关人员提供的资料分析
(1)瓦斯探测器。工作面探测器外表较为完整,与探测器直接连接的电缆连结较为完整,其他段电缆有拉断迹象,断口不规则。探测器外壳塑料颜色由蓝色变为灰黑色,颜色均匀,该色不是煤灰,显然是探测器外壳塑料受到了高温氧化的结果。说明探测器未受到碰撞,也未受到爆炸冲击波的影响。回风侧探测器被冲击波冲撞成碎片,但报警灯较为完整。探测器外壳塑料片维持原色。
(2)煤电钻。离工作面外附近约2m处的1#煤电钻破坏较大,电机外壳裂口较大,手柄一侧断裂不知去向,与煤电钻相连的电缆保护密封套有明显的不规则断口,为强力拉断,电缆不知去向,电缆与电钻连接接线柱处的铜芯线铜丝有部分仍在接线柱的螺丝中,显然电缆与煤电钻是在强劲外力的作用下被拉出脱落的。而2号煤电钻上壳及与连结的电缆均较为完整,基本无破坏。
(3)瓦斯监控电缆。2根瓦斯监控电缆断口不规则,为拉断构造,外表皮粗糙、硬化,受到了高温烘烤作用。
(4)矿灯。4#死者使用的矿灯无灯头、无灯线,只有矿灯的电池,电池外壳完好。2#死者使用的矿灯外壳较为完好,灯头外壳稍有破碎。
(5)风筒。取出的风筒撕裂现象严重,大部分裂口新鲜,无煤尘,可能取证时,从堆积物中拉出而形成。
(6)安全帽。只有一顶安全帽,受外力而砸裂,受到高温现象不明显。
(7)雷管盒。雷管木盒一般由2#死者保管,盒子一角受到外力破坏,无雷管爆炸等现象。
(8)死亡人员和伤者情况。各死者和伤者的位置见图1。1#死者头发烧焦,面部烧伤严重,全身骨折,显然受到爆炸产生高温气流的灼伤和冲击波的严重冲击,被推射到巷道壁而受伤至死。2#死者体表烧伤迹象不明显,脚、手、腿等处骨折明显。3#死者面部有轻微烧伤迹象,头发卷曲,受到高温现象。4#死者面部及左肩烧伤严重,头发卷曲,受到高温现象。1#死者烧伤面积达50%以上,2#伤者烧伤面积达30%,主要是受到高温气流的烧伤。3#伤者只受到轻伤,为冲击波将其推倒所致,无烧伤迹象。
(9)相关人员提供的资料。事故前部分曾在工作面的人员感觉头昏,瓦斯味浓(与地面瓦斯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相符)。其他有关人员提供资料略。
4 事故直接原因分析
4.1 爆源分析
根据现场抢救的情况,现场破坏程度的情况,相关人员提供的事故发生的巨响等各种资料,伤亡人员的伤势情况,工作面瓦斯确实超限等情况看,本次事故发生的是瓦斯爆炸。爆炸的爆源(即起爆的准确地点)在工作面附近,该处也就是火源的产生地。
4.2 爆炸的必要条件
瓦斯爆炸的必要条件是:瓦斯的浓度超过爆炸的下限,即已存在瓦斯积存;氧的浓度不低于12%;长于感应期和高于瓦斯最低点燃温度的点火源。上述3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本次事故爆源处,事故前在正常通风,氧气浓度显然大于12%。因此,必须分析瓦斯聚集到爆炸下限浓度的原因和产生火源的直接原因。
4.3 瓦斯聚集产生的原因
(1)从事故发生前瞬间瓦斯传感器传输到地面的数据看,工作面处瓦斯浓度由1.5%左右升到3.1%左右。回风处瓦斯浓度为1.9%。
(2)从离开工作面人员的口述记录看,他在工作面时,已感到头昏,瓦斯气味较浓,工作面瓦斯探测器在报警,读数为3.2%,由此看,事故前工作面附近瓦斯浓度超过3%,已接近高温条件下瓦斯爆炸的下限浓度,但尚不具备瓦斯爆炸浓度的条件。
(3)采空区已形成了一个约130m3。的较大空间。综合各种因素,引起瓦斯继续升高的原因可能有:一是采空区冒落引起采空区瓦斯积聚;二是由于本残采面位于向斜轴部和三角煤地带,属应力集中区,煤层的垮落,引起瓦斯涌出量增加;三是可能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引起瓦斯浓度急升。
4.4 火源产生分析
根据已知相关资料,可以排除产生火源的有:煤层自燃、爆破、明火,静电等。可能产生火源的有:①工人在当头拆卸矿灯时产生电火花;②工人进行加强支护用斧子砍树或挖树脚窝时,铁器工具撞击岩石碰出火花。③采空区上部冒落大块岩石砸坏煤电钻电缆引起火花;④采空区上部突然垮落岩块和煤,砸翻溜槽、工具、煤电钻、钻杆等金属物相互碰撞或岩块碰撞产生撞击火花;⑤工人拖煤电钻准备打眼,煤电钻不防爆或接触不良产生火花;⑥煤电钻电缆带电,被突然垮落的煤岩冲击,拉断、拉出煤电钻接线柱处电缆,使电缆接线柱处裸露处产生短路火花。
根据爆炸现场提取的各种物证,分布的伤者伤之情况,各种火花产生的条件及爆炸后形成的现场、相关人员提供的资料等综合分析,①一⑤种情况火花产生爆炸前后的情况不符合相关条件,而第⑥种情况与产生爆炸前后的情况基本吻合,理由如下:
(1)如果①、②、③的其中任一种情况产生火花引起爆炸,则死者中有一人即为离爆源最近处的,发生爆炸后,死者将面目全非,至少身体某一部分炸伤严重,从死者尸体均较为完整的情况看,这几种情况完全可以排除。
(2)由③、④任一种情况产生火花引起的爆炸,则爆炸时主要尚有一定空间,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撞击现场最近的3位死者和工作面瓦斯探头,死者会有大量骨折,同时瓦斯探头也会撞击粉碎,而爆炸产生的高温气流会对2#、3#、4#死者烧伤最为严重,而这3位死者反而比2位重伤者烧伤面积小得多,瓦斯探头也较为完整,不符合爆炸后形成的现场条件。
(3)第⑥种情况产生的火花引起的爆炸,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煤电钻的电缆在接线柱处的橡胶套断口,接线柱铜芯脱落情况看,显然电缆是被外力突然拉断的。②从煤电钻的破坏的程度看,煤电钻离爆源应该很近。③从两个不同位置的瓦斯探头的破坏情况看,工作面的瓦斯探头,爆炸前被煤掩埋,受冲击波的破坏较小,只受到间接高温影响,而回风测探头主要受冲击波的破坏成碎片。④从瓦斯探头的电缆均有拉断、表皮间接受高温而粗糙,而非直接受高温烧焦的现象看,电缆也是先埋人煤中的。⑤从4位不同位置的死者和重伤人员的比较看,1#死者先是被冲击波撞击,后被高温气流的袭击,而2#、3#、4#死者先被煤、支护材料部分压埋,而产生骨折,裸露部分被爆炸后产生的高温气流部分烧伤。而两位重伤者在空旷处主要为高温气流烧伤。⑥根据离开(约20min后发生事故)工作面的人员提供的资料,他走时,1#死者(班长)在2#煤电钻处顺风筒,向工作面送风排瓦斯。从1#死者的位置看可以判断,死者是出来给煤电钻干式变压器电源合闸送电,为打眼放炮作准备的,为煤电钻电缆带电创造了条件。⑦该处为三角煤带,向斜轴部,周边均为采空区,形成局部应力集中,而上部又采空出较大空间,煤层倾角也较大,为煤岩垮落创造了条件,也为瓦斯突然聚升创造了条件。
从以上各方面的条件看,火源的产生为:煤电钻电缆带电(而其综合保护装置已坏),被突然垮落的煤岩冲击,拉断、拉出煤电钻接线柱处电缆,使电缆接线柱处裸露处产生短路火花。
根据上面的分析,瓦斯进一步积聚是由煤岩自然垮落引起的。
5 结 论
(1)事故性质:该事故为瓦斯爆炸;
(2)瓦斯爆炸的爆源,即起爆点在工作面附近;
(3)工作面瓦斯浓度在超限的情况下,工作面部分设备(包括煤电钻等)工作电源未能切断;
(4)工作面为残采面,应力集中,采面在已部分采空的情况下,造成煤岩自然垮落,引起工作面瓦斯浓度进一步上升,使瓦斯积聚达到爆炸浓度,同时,自然垮落的煤岩拉断煤电钻接线柱处电缆,使拉出的电缆裸露,形成短路火花,而此时,局部通风机在向工作面正常送风,有合适的氧气浓度,符合了瓦斯爆炸的3个必要条件;从而引起了本次事故的发生。
作者简介:张世良(1965—),男,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淮南矿业学院,现在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从事设计、研究工作,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
(作者系中煤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摘自:《煤矿安全》2004.7)
上一篇:一起瓦斯连续爆炸事故的处理及分析
下一篇:克拉玛依油田采油二厂瓦斯燃烧爆炸